原標題:從閱讀率到閱讀力到底有多遠
僅僅只盯著閱讀率還不夠,應該提倡有質量有分量的閱讀,讓閱讀成為一種力量。
近日,當當網2016年度影響力作家評選榜單揭曉:暢銷書作家劉同得票數最高,甚至高過莫言、余華、麥家、劉慈欣的票數和。結果一出來,引來諸多質疑。有人哀嘆,有人憤怒,有人嘲諷:圖書也開啟了小鮮肉模式,不看文學看雞湯,不看內容看顏值!
從這個結果中,還能看到另外一個經常被談及的詞:閱讀率。經常會有人撰文痛心疾首中國人的閱讀率低下。閱讀率為何低下?一沒時間二沒耐心三忙著刷微博微信——這也解釋了為何雞湯文會勝過傳統文學,擁有更高的閱讀率。
那么,問題來了——在我們動輒談及閱讀率這個“量”的時候,有沒有考慮到閱讀力這個“質”呢?有沒有考慮過透過火熱的圖書市場來分析從閱讀率到閱讀力到底有多遠呢?
多方調查顯示,中國人的閱讀率雖然比不上發達國家,但閱讀率確實在不斷上升,尤其是數字閱讀。2014年我國成年國民圖書閱讀率為58.0%,數字化閱讀方式的接觸率為58.1%,而且這個比例還在上升。
這個時代,不僅盛行雞湯,更盛行“速成指南”。一夜間,無數個公眾號月入十萬百萬,無數創業公司拿到大額融資,于是,“十天學會寫作”“一個月實現財務自由”等文章、課程大肆盛行。人人都想快速成功,成為時代紅利的受益者。包括讀書。號稱“我來做你讀書的眼”的“羅輯思維”就在短時間內用通俗簡潔、明快風趣的語言推介一本社科讀物,迎合了碎片化時代人們想要及時獲取知識,但又不想花費大量時間認真讀完一整冊書的偷懶想法。
于是,圖書的干貨版也應運而生。相對于傳統評論還在糾結圖書到底應該雞湯還是文學時,干貨版的圖書來勢洶洶其實更應引發人的注意。在此基礎上,我們看到圖書市場上真正爆款的反而不是什么本土的雞湯文,而是引進自國外的最新的思維、社科類書籍,例如《失控》《七堂極簡物理課》等都是百萬冊數量的迅速熱銷。這些書無論從認知還是思想上,無疑是有力度的。這些書籍的熱銷,在筆者看來,其實就意味著閱讀力的提高。
畢竟,閱讀是需要根據人群職業、學歷、年齡、知識結構等來細分市場的,所以,籠統的投票某個作家,其實意義并不大,由此產生的結果與心理偏差也大可不必驚呼、心酸甚至批判。
因為有閱讀率的未必有閱讀力。僅僅只盯著閱讀率還不夠,應該提倡有質量有分量的閱讀,讓閱讀成為一種力量。而承載分量和思想的也不僅僅只是傳統的文學類書籍。這個時代已經快到不允許我們仍抱著舊有觀念茍延殘喘,唯一能立于不敗之地的就是要不斷升級我們的認知,更新我們的知識。這一切來自于我們對變化中的世界的感知,也來自于真正有力量的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