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影市在經歷了連續十年的高速發展后,卻在2016年出現“減速換擋”。在2015年中國電影票房突破了440億大關及2016年初36億“史上最強春節檔”后,而此后一系列重要檔期票房接連下滑,最終交出455億的成績單,遠未達到年初定下的600億“小目標”。
相比國內電影市場的降溫,海外電影投資卻在如火如荼地開展。這一年,中國電影資本加緊海外布局,中國公司頻頻參與全球頂尖娛樂資源整合,或收購、或參投、或合資,不斷加深好萊塢的“中國烙印”。
2016年中國電影市場到底經歷了什么?中國資本出海又會給中國影市帶來哪些反哺?或許我們能夠從淘票票發布的《2016年中國影市報告》中找到答案。
春節后檔期難突破 黑馬影片后勁足
自2010年起,中國電影票房一直保持著高速增長。2016年初,《美人魚》《澳門風云3》《西游記之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等春節檔大片繼續攪熱中國電影市場。據淘票票《2016年中國影市報告》數據顯示,春節檔7天上映的9部影片聯手貢獻了36.5億票房,相比去年同比增長19億。其中,《美人魚》更是創下了33.9億的票房奇跡。
但在春節檔后,包括暑期檔、國慶檔、賀歲檔在內的重要檔期表現均不盡如人意。報告顯示,暑期檔、國慶檔和賀歲檔總票房分別85.7億、15.9億和25.2億,相比去年同期均有下降。
2016年的中國電影,依靠超級大IP、流量明星以及營銷炒作來獲取高票房的時代似乎過去了,觀眾們越來越會用手中的電影票表達理性態度,好的內容比以往爭取到了更大更久的生存空間。諸如《湄公河行動》這樣的主旋律、高品質電影,最終憑借真實故事的取材、精良的制作和感人的愛國精神打響男性市場后,口碑爆發繼而引發了女性用戶的熱烈追捧。
主力觀眾迭代 重度觀影用戶更具網絡消費偏好
近年來,中國電影市場急速擴張,“網生代”觀眾電影消費能力漸強。2016年,90后群體已成功超越80后成為新一代票房主力軍。《2016年中國影市報告》顯示出,不管在一二線、或三到五線城市,90后群體占比都明顯上漲,這些年輕觀眾不僅熱忱度高,且在觀影、影片互動上均十分活躍,顯現出了對于票房巨大的影響力。
在觀影中堅力量的90后中,最值得關注的就是重度觀影用戶。針對90后重度觀影人群,通過口碑、飛豬等多維度大數據交叉分析,可獲得更清晰的用戶畫像,為電影宣發、影院排片和賣品管理提供參考。據淘票票報告指出,在所有用戶當中,約有6%為重度觀影用戶,即一年觀影12次以上,月均觀影1次。其中,90后占據了近一半,除了看電影,他們具有更強的網絡消費習慣,特別是餐飲線下買單和旅行消費上,人均支出更多。
國內資本擁抱好萊塢 2017理性回歸
自2012年趕超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票倉后,中國電影“坐二望一”,或許每個中國電影人心中都有一個“超美”夢。
2016年,中國資本頻頻出海,開始以更自信與積極的姿態加入全球娛樂行業的競爭中,通過收購、參投、合資等多種形式參與頂尖娛樂資源的整合,其中不乏傳奇影業、派拉蒙這樣的老牌好萊塢公司。
一開年,萬達集團便宣布將以35億美元收購傳奇影業;接接著完美環球2.5億美元投資環球影業,年末阿里影業宣布與Amblin
Partners達成戰略合作,并參投《星級迷航3:超越星辰》和《忍者神龜2:破影而出》等多部好萊塢大片;博納影業參與《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投資制作,樂視影業和傳奇影業合拍《長城》。
中國資本之所以如此青睞好萊塢,主要是因為其擁有全球最成熟的電影工業體系及優質IP,而好萊塢看重的,則是這個僅次于美國的中國電影市場。報告顯示,2016年國內上映進口片93部,其中4部擠入全年票房前10,總票房超過190億;中國觀影人次也首次超越美國,達到13.7億人,市場潛力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