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報道 > 正文
“房價談:啥時能買得起房子?”馬光遠演講實錄
2013-10-24 12:36 來源:中國廣播網我要評論獨立經濟學家、知名財經評論員馬光遠 (央廣網 于琦/攝)
央廣網財經北京10月24日消息,獨立經濟學家、知名財經評論人馬光遠今天在經濟之聲主辦的《大國大時代——中國經濟十月談》系列時事報告會之九“房價談:啥時能買得起房子?”上做出精彩演講。
文字實錄:
房地產很復雜,我研究經濟學這么多年,我個人的感覺,是最復雜的經濟現象,不一定每一個人都能夠說清楚。到現在為止,能夠說清楚的人真的不多,我們都在探索。席勒很謙虛,他說自己看不清中國的房地產,我想你千萬不要相信他這句話,他一定能看懂,而且他看的很懂。當然席勒從2000年談到中國房地產的時候,就已經說出了中國房地產出現了結構性的泡沫,特別舉例子,點到名字的、最長的就是中國的房地產。十多年以后,我們來看這個情況,有很多笑話說怎么還沒破滅?當然席勒有他自己的指標。在諾貝爾獎的歷史上,真正研究房地產的人就是席勒。所以以前有很多諾獎得主,談到中國經濟、中國房地產,大家千萬不要盲目崇拜,他們對中國懂多少,真不一定。但是席勒畢竟是研究房地產的,而且對房地產本身還有一套自己的指數。這幾年我也一直在潛心收集各種各樣的信息資料,在試圖理清房地產的基本邏輯,理清中國房價與一些主要國家房地產市場的基本邏輯。在所有的學者關于房地產的論述里面,席勒的論述絕對是最權威的。
大家可以看一下席勒的指標,無論是在資本市場,還是在房地產市場,可以講,都是相對比較準確的。他的曲線隱含著一些規律,只要這個曲線出現一定的偏離,一般都會出現問題。席勒在解釋美國房地產的邏輯的時候,他的基本觀點是圍繞著一個學術觀點——動物精神,也就是說他從來不認為市場是理性的,有很多偏離理性的地方。偏離理性的原因是什么?動物精神。席勒研究的從1948年到2007年,美國房地產市場的發展,美國房價的發展,他發現了這種情況,就是從上世紀90年代末到2007年,這一輪美國房價暴漲的一段時間,他發現基本面沒有發生任何變化,人口沒有發生任何變化,土地供應也沒有發生任何變化,貨幣不像我們增發這么多。美國這么多年以來,負利率、增發貨幣、利率非常低,但是總體來講的話,不足以導致房價出現如此劇烈的變化。
他認為,這個變化的背后主要原因“動物精神”,就是大家在資本市場上、投資市場上,一傳十,十傳百的關于繁榮的故事、關于房價永遠上漲的神話,是導致房價上漲的主要原因,這個邏輯完全可以解釋中國目前的房地產。所以我們在分析很多邏輯的時候,我們現在會忽略一點:人的心理層面的變化。包括今年,房價的暴漲,坦率而言我沒有想到,因為這兩年以來,我的一直觀點是房地產基本進入了穩定發展期,因為從供應來講,從政策本身來講,已經進入了一個平穩期。未來隨著長效機制、隨著制度建設的逐步完善,房地產市場穩定的預期會越來越明顯。但是今年的房地產為什么暴漲?是因為基本面發生變化嗎?土地供應沒有減少,前幾年沒有完成,今年超額完成,比前幾年完成的都好。為什么還在搶房子?我想席勒的動物精神可以解釋這個。也就是說你在任何一個房地產市場,這個是不分國際的,我們現在講,說中國人對房子苦不堪言,有很多國家都是,不幸福的不僅僅我們。
在中國,把房地產價格,房地產市場、房價的預期簡單化。在經濟學領域,要取得共識是很難的,我們一般知道,有一個“墨菲原則”,就是經濟學家在大家比較認可的問題上,一般很難達到一致的意見,十個經濟學家有十一個觀點,這是很正常的,但是在房地產問題上,在中國是很統一的,基本分為兩派,一個是看多,一個是看空。
今年以來,房地產市場出現的一個最大的信號是什么?空頭死光了,基本上找不到,這是很嚇人的。我們每年9、10月接受采訪最多的問題是什么?今年兩會有金九銀十嗎?今年沒有任何一個記者問我這個問題,因為不用問。我參加了兩次論壇,一個著名的空頭開始看空房地產,讓我想起了1989年日本房地產泡沫破滅以前,所有的人都看好房地產的情況!稌r代》周刊1990年一月份封面人物,日本三一證券總裁,他從空頭變成了多頭,看好日本房地產市場未來的發展,為什么看好?跟我們現在的邏輯基本完全一致。到最后這個邏輯90年破滅,三一證券總裁跳樓自殺。但今天當我看到所有的空頭死光之后,我感覺到的是危險。我們一定要注意這背后究竟發生了什么。
中國房地產市場化到今天為止,一邊倒的這種判斷,我個人認為還是第一次,以前分歧還是很大的,大家會去預測,現在沒有人好意思來承認自己是空頭,那么說明什么?我覺得可以值得大家去思考。一些相關的數據也很嚇人,席勒判斷美國房地產市場會崩潰,出現了非理性的繁榮,一個根本的指標——房價收入比,我們現在很多人可能不承認房價收入比,但是房價收入比在美國,考察房地產市場,還是一個很重要的指標。
他還有一些指標,比如說房地產的投資占GDP的比重。美國以前是三點幾,后來漲到5.6。席勒覺得出問題了,席勒太夸張了,說房地產投資占GDP投資達到5.6,這是一個難以想象的數字。我們現在是多少,我們2011年,達到兩位數以后,今年前三季度我看了一下數據,房地產投資6.11萬億,占GDP投資的比重15.8%,遠遠的高出美國房地產這一輪次貸危機發生以前的三倍。達到10以上的,我現在知道除了中國,我不知道有第二個,就是房地產投資占GDP的比重,何況15.8%。
第二個是固定資產投資,占GDP的比重是80%。所以今年,前三季度中國7.7%的增長,立了頭功的肯定是房地產,如果沒有房地產很好的表現,沒有投資很好的表現,我們的數據是很難看的。所以我們看到還有一個數據,就是錢像房地產走的步伐在加快,積聚程度在加快。比如1-9月份,全社會融資總額13.96萬億,那么房地產的到位資金是多少?8.78萬億。大家可以一下,這個比重,就是說房地產通過各種各樣的途徑,拿到了8.78萬億元的錢。而整個社會前三季度,整個籌資的錢多少?13.96萬億,我算了一下這個比重,63%,意味著什么?不要去硬推,因為里面有推敲的地方,有些有重復的地方。我簡單在講一個趨勢,就是這個趨勢在加劇,相當于全社會63%的錢用在了房地產,這個比重也是前所未有的。所以我們今年也從來沒有聽到房地產缺錢的。我們有錢荒,但是房地產沒有出現缺錢的情況,所以目前的態勢,一邊倒的繁榮,一邊倒的看好,在這個一邊倒看好背后,我們應該怎么看?我想從這么幾點,簡單的把我的邏輯勾勒出來。
第一,中國房地產市場化的十年,高房價是市場化的結果,還是市場化不徹底的結果。我覺得首先應該思考這個問題。現在有很多人談到中國產業化的時候,舉的例子就三個,教育、醫療、房地產。認為是市場化、產業化導致出現了目前的畸形發展,我對這個觀點我是完全反對的。中國真的有教育產業化嗎?從來沒有,北京大學的股東從來只有一個——國家,真正的產業化應該是股權多元化,或者打開門檻讓民間資本辦大學教育,把北京大學收購了,把清華大學收購了,這叫產業化。金錢化,高收費不等于產業化。所以,教育到今天為止,不是產業化的后果,沒有產業化,而是把一個公共教育辦成了私人教育,我指的私人是開始收錢了。以前不收錢,以前我們每個月還有補貼。到我上大學那一年,突然要交兩百塊錢學費,我都覺得很不愿意,我當年很幸福,但是絕對不是產業化。包括醫療也不是產業化,醫療如果真的產業化了,民營醫院遍地而起。
房地產,真的實現市場化了嗎?北京東三環那塊地,任何時候放出來都是地王,上海徐家匯的那塊地,底價就172億,上海以前的地王是92億,任何時候放出來都是地王。為什么這個時候放出來?這個時候放出來又是為了什么?所以當土地市場完全壟斷的情況下,說房地產實現市場化,這是一個大笑話。房價為什么這么高?有很多原因,有很多邏輯,大家說的比較多的土地市場的壟斷。這么多年,我發現我們不斷在調控,但是在調控的同時,大家關注土地市場的話,一方面要關注總量的變化,土地供應的變化。過去四年,一線城市的土地供應都沒完成任務,所以今年講要超過以前的平均數,平均數也沒完成,土地供應為什么減少,地方政府要看天吃飯,天氣好的時候,價格好的時候,多放點兒好地,價格差的時候不放,所以總量上去看的話,沒有完成。總量沒有完成的,房子供應減少能不漲嗎?
第二,從結構上去看,我們現在的結構,工業用地、商業用地、住宅用地,基本上這三大塊。三大塊的結構,住宅用地全部用地的比重達到多少?現在說法有很多,但是我看差不多,30%左右。上海去年新增加的用地里面,住宅用地占的比重據說10%都不到,我沒核實過這個數據,但是聽到以后我就非常害怕,中國960萬平方公里,5000年歷史上,從來從來沒有出現過蓋房子沒地,死了人沒地埋的情況。我們現在城鎮化沒有完成,但是中國城市建成區的面積,占國土的比重是超過美國一倍的,美國現在城鎮化完成了,美國城市占全國國土的面積是2.6%,用了國土2.6%,百分之八就是的人口在城市。我們現在五點幾,大片的土地越來越缺,越來越少,這個稀缺究竟是一個概念,還是什么?我們都要去思考。
再比如,近十年來,我們從金融層面去講,大家關注到的貨幣的超發問題。這個我想沒有什么可以去否認的,數字在那個地方放著,但是還有一個導致房價上漲的,就是多年以來的負利率,近十年,2003年到現在,基本都是負利率,我看了一下全球房價的邏輯里面,有一個共識,就是當貨幣的利率是負利率的情況下,房價沒有下降,我沒發現,那么近十年來我們都是負利率。
我們正利率的情況很少,金融的。當然還有供求關系,供求關系前面朱會長講,說不清楚,真的說不清楚,為什么?因為到現在為止,中國目前究竟有多少存量房?我們不知道。前兩年的時候,北京市公安局做了一件事,統計了一下北京的住戶,挨家挨戶的去,十八大馬上開了,把數據搞清楚,一個房子一個房子查,超過一千萬戶,這一千萬戶什么意思?然后說,有380多(萬),找不見人了,我想這是一個很有價值的數字,價值體現在什么地方?就是能夠說實話,告訴你,我查了這么多戶,現在有這么多戶我找不見人,如果說真的是一千多萬靠的話,夠了,就是現在的存量住宅足夠北京目前的人口居住,那么未來新進入的人口,我們新建絕對可以滿足,有很多地可以盤活出來,關鍵是愿不愿意供應。
根據今年政府的報告,統計數據,城鎮人均居住面積32.9平,城鎮的人口是7.1億,大家簡單的小學算術算一下,這個官方的數據多少?234億平,差不多,那么230多億平。我個人認為這是官方的一個小口徑的統計,有兩塊肯定沒有統計,66億平的小產權房加各種福利分房。到2014年6月份,我們要統一房地產登記制度,就是房由這一個機構統一,我們《物權法》倒是規定了,但是很難。因為北京住建委的系統,是2000年以后才建出來,交易的時候才能知道,所以在我系統內的存量也是不完全的。那么如果說這三大塊,最保守估計肯定超過300億平,那么如果是300億平的話,人均居住面積差不多在40平,這是個什么概念?上世紀90年代,德國人均居住面積38平、法國37平、日本35平。從房地產市場發展的邏輯看,一個國家人均居住面積超過35平,房地產進入穩定發展期;超過40平,房地產進入橫盤期。當然這是總量我們不能回避結構性的短缺,因為房子跟一般商品不一樣,它是不能移動的,我老家的房子再多,也搬不到北京來,所以分析房地產的供求規律,一方面要看總量,第二個要看結構,每一個區域,是一個什么樣的供需結構很重要。
我個人認為,從這些數據本身可看出,中國房子短缺,我認為是一個謊言。房子不多,如果每一個人都要40套房子肯定短缺。如果你要兩套房子,也還可以。所以盡管我們相關部門沒有搞房地產普查,這個普查有多難?一點都不難,一個一個數就完了,那么多老大媽沒事干,數房子去,一個單元一個單元,很容易的。為什么不告訴我們這個數字?所以這么多年以來,我們一直在想,供求關系究竟怎么樣?如果告訴大家信息,也就是說把這個信息基本面告訴大家的話,老百姓自己去判斷,夠不夠,不夠去買,夠了不買,很簡單。所以目前的這種恐慌,就是席勒講的動物精神,可能一個最大的中國特色就是信息的壟斷,房地產市場的信息壟斷是很嚴重的,包括你到某一個樓盤去,你買房子,放出的虛假信息,都非常嚇人。
怎么樣治理這種信息亂象?政府需要去做。當然還有很多人口方面的因素,在目前的中國,政治、經濟、城鎮化、貨幣、人口因素、供求規律、財富效益等一系列的邏輯,在房價數字上面,都有所反映。輕易的去預測房價怎么樣,需要做好挨罵的準備。你說高了,有人罵你,你說低了,也有人罵,為什么?我講很復雜,我一直講最復雜的現象,這是一個。我的核心觀點跟朱會長可能不太一樣,我的基本觀點是我呼吁,呼吁盡早結束房地產調控的思維,不是結束調控,盡快轉變房地產調控思維,調控毫無疑問,已經失敗,調控思維已經不能適應中國目前房地產市場的基本狀況,十多年了,一個產業,吃了十年的藥,還能長這么大,生命力該有多頑強?但房地產的發展,市場化的方向,肯定是正確的。
有人講政府提供多少套保障房,如果按目前的房價,沒有房子的人要買房,大城市30%以下,意味著政府要保障的人口比例在70%。這樣大比例的保障我沒有見過。如果政府要保障大多數人,房地產就不是市場經濟。政府保障面不能過寬,這是個簡單常識。再一個,從調控本身來看,效果大家都看到了。每一次的供需緊張和每一次的加強調控具有絕對的正相關。
第三,從來沒有改變預期,而且是在助長預期。我們每一次的調控,最后導致的結果,大家一看要限購,房子肯定少,基本都是這種反向思維。相關的利益主體利用這些反向指標又推波助瀾,導致調控失效。所以,大家的這種動物精神怎么產生,政策紊亂,沒有長期預期導致的。所以如果我們再進入下一次的調控,這個是可以預測的,效果肯定跟以前一樣,不會有二致,因為基本面沒有變化,因為我們搞全國性的一刀切。
有些地方房子多了,你還限購,溫州也是限購的。我到溫州去,司機會來接我,我問司機有多少房子,他說有四套房子。一個司機都有四套房子,房子供應完全夠了,限購干什么?一個地方生病,全國吃藥,這肯定是有問題的。我們需要做的是,怎么樣去建設長效機制,而不是調控,一線熱點城市需要調控,包括北京。在目前情況下,北京要是放開限購的話,80萬可能真的不是謠言。全國所有的人都想到北京來,盡管癌癥死亡率不斷在上升,但是阻擋不了中國人對房地產的熱情。這種畸形需求如果沒有限購是很可怕的。但是限購作用有限,他是麻藥,先降溫,然后要做手術,麻住它不管了是要死掉的。
我就說點正能量。思路何在?思路我跟朱會長意見是統一的,就是我們多年來一直在談的長效機制。中國房地產調控如果說真的有重大失誤,我覺得最重大的失誤就是一而再、再而三的貽誤長效機制的出臺時機。你要說準備,你真的在準備嗎?準備了多長時間?每一次調控后面綴一句話,:抓住有利時機,出臺長效機制。那么長效機制是什么?我想這個大家可以有分歧,但是有幾個要點我想是共同的,比如說稅收調控,當然我不同意目前的房產稅,它能對房價有什么影響。上海、重慶已經證明,在住房的產權、住房的基本權利要素還沒有搞清楚的時候,急推房產稅只會引發反彈。土地制度的改革必須加快,加快的方向在什么地方?一個是集體土地的入市問題。關于打破壟斷,我想一定要有一個很強很強的機制,就是法律保障機制。我的理想中的土地交易,應該是多方參與,就是供應方很多,北京市不僅僅是北京市政府一家,還有,那么別的怎么來大家都可以轉讓。
我們能不能把土地使用權弄的長一點?比如你這個房子三十多年,倒塌了,倒塌了以后土地使用權還可以交易。我覺得在土地使用權的年限問題上較真是很愚蠢的,F在這些人能保證看到七十年以后?不如做個順水人情,免費續期,做成永續產權,是可以交易的,打破這個壟斷是可以期待的;蛘呙磕陱娀┑赜媱澰趺礃尤ヂ鋵?不要讓政府看天吃飯,一看地價下來了我不賣了,地價好的時候我再推地王,再一個制度建設,里面包括法制建設,包括保障房的。
住房保障目前是一個三無的東西,第一個沒有法律保障,第二個沒有資金保障,第三個沒有機構保障。再有,要做好信息工作,把市場秩序的維護是必須的。在中國,我從來都支持打擊同行,對開發商的監管不到位,應該加強。有的是路,而且是正路。到今天為止,我們更應該一方面讓市場秩序更加完善,讓市場化程度徹底,只有市場才能真正保障住房問題。但是歸政府的保障責任,政府要完成,政府在整個房地產市場里面一定要分清自己的邊界,這邊界是什么?我覺得就目前來講,政府急需做的一定是長效機制盡快建立,這個盡快的時間是多少?我不希望是一萬年,五年吧,五年可以出這么一個機制來,來保障房地產的發展,如果有了真正的制度建設,房地產的黃金期還沒有結束,因為中國的城鎮化沒有結束,中國人的住房還是很落后的,中國人的住房條件還是很差的。
我看了一個數據,美國也有三分之一的人住房很差,美國每年會做一個及時的統計,就是說有多少人無家可歸,我們沒有。這么一個短缺的市場,如果說未來讓我說哪一個產業會大發展,毫無疑問房地產是一個選項,因為它是短缺的,短缺的東西肯定是有市場的,但是一定要健康發展,健康發展前提是政府一定要有制度保障,而不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去調控,謝謝。
編輯:吉媛媛
猜你喜歡
央廣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