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進中國 精彩故事]絲路新雨:兩代敦煌人的文化遺產保護
2015-01-27 07:12:00 來源:中國廣播網 說兩句 分享到:
央廣網敦煌1月27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敦煌,處于絲綢之路的“咽喉之地”,這里擁有著世界上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遺址莫高窟。在洞窟里駐足,仿佛能聽到歲月累計起來的那叮叮當當的敲鑿聲。然而1000多年后的今天,洞窟的保護仍然是個“世界難題”。
連呼吸都會破壞壁畫的莫高窟,如何應對成倍增長的國內外游客?文化遺產的保護和旅游資源的開發,究竟孰重孰輕?一代代“敦煌兒女”為何放棄大城市的繁華而執著于大漠戈壁?是什么留住了他們?是什么在推動他們不斷探索?昨天(26日),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行進中國 精彩故事》采訪組,走進敦煌,對話被譽為“敦煌女兒”的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
早上8點半,敦煌的天還未亮。已經77歲高齡的樊錦詩站在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門口,個頭不高,身材瘦削,面帶微笑。她背后的金色建筑像流動的沙丘在大漠戈壁上緩緩隆起。
樊錦詩:大冬天的啊。
記者:專門來拜訪您。
樊錦詩:不敢當,不敢當……
在敦煌,樊錦詩這個名字就像一個標簽,一張名片。截至今年1月卸任敦煌研究院院長,她守護著莫高窟超過半個世紀。當年那個背著背包、頭戴草帽、住土房睡土炕喝咸水的大姑娘,如今已經一頭白發。風沙、荒涼、寂寞最終沒有阻擋住“敦煌女兒”留下的決心。
樊錦詩:我當時學校答應我三年就走,我有這個期望我當然就來了嘛。但誰知道我會待這么多年?很多人都有這個過程,被吸引住了,慢慢進入,越干越舍不得放下。但確實有代價,很多人都兩地分居,我自己就分居了19年。
在莫高窟,樊錦詩牽頭完成了所有洞窟北朝、隋以及唐代早期分期斷代的研究。如果是“是走還是留”算不上糾結,那么很快她就遇到了一個“世界難題”。
樊錦詩:對。第一個是量大,東西1700多米長,歷時1000年,700多個洞。第二難度大,它是不可控的。你在房子里可以用空調啊溫濕度啊,這個是在大自然里,有風沙,崖體裂縫,裂縫里進水,把巖石里的巖融化,到壁畫背后。
記者:腐蝕。
樊錦詩:對。一會脹一會收,你怎么控制它?還有一個就是一旦有震動,搖搖搖就搖下來了。
震動,一則來自地震,而更多的,來自游客的迅猛增長。80年代一畢業就在莫高窟做解說員的柴啟林說,連呼吸產生的二氧化碳都會影響洞窟,更何況是來回走動帶來的震動,“洞窟沒有休息的時間了”。
柴啟林:看的人太多了。86、87、88年那時候一年多少人啊,幾萬人,到后來一年40萬、60萬、80萬。我記得最清楚,329號洞窟,它頂部有個蓮花圖案,我們剛去的時候色澤非常鮮艷,過了幾年它顏色慢慢慢慢就變了。天氣熱的時候,二氧化碳排不出來,一進去,洞窟都是臭的。
編輯:高夢蝶
相關新聞
頭條推薦
參與討論
我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