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7月28日消息(記者馮爍 實習記者何曉菡)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道,近年來,人工智能成為科技時代的重要關鍵詞,由此帶來的無人駕駛、智能語音機器人讓人們感受到了科技之光。近一段時間,國內外多家互聯網公司持續在語音交互技術上深耕,著力發展自己的全雙工語音交互技術,讓人工智能擁有了連續對話的能力。
當人工智能改變了人們的生活,通過機器人訂餐、工作、交互式聊天正一步步成為現實之時,這項技術的快速發展又將給人們帶來哪些方面的問題?人們真的會成為技術面前的“透明人”嗎?反復被討論的人工智能的法理與倫理邊界究竟在哪里?
最近一段時間,多家互聯網公司開始在“全雙工語音交互”的技術領域進行探索。擁有了這一技術的人工智能機器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實現與真人對話的功能,同時還能自動分辨參與對話人的性別和人數。
近些年來,隨著人工智能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機器人或智能程序走進人們的生活,幫助大家完成日常工作。然而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成熟和大范圍應用的展開,人們對于人工智能現實的發展狀況以及其可能帶來的問題有了更多的爭議和思考。
隨著語音助手的功能越來越多,人們不禁擔心,使用者是不是把自己大量的信息都交給了機器。
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向記者表示,現如今人類或多或少都在面臨著這樣一個困境,那就是人在機器面前有可能是一個“透明人”,也就是人對機器來說是沒有隱私的。
如何保護好在人工智能時代的個人隱私確實是學界和業界都在關注的重要議題,不過從目前的人工智能技術來看,無論是全雙工語音技術,還是此前備受爭議的無人駕駛技術,大家現如今仍然處于“弱人工智能”的階段。不過朱巍表示,由于人工智能是擁有學習能力的,因此技術要保持中立性,并且算法不能超越法律底線,甚至是要具備道德素養,這些都是應該努力的方向。畢竟此前,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一個研究團隊研發出一款名為“諾曼”的全球首個精神變態人工智能,讓人工智能的光明與黑暗正式對壘。
雖然人工智能聽起來確實能給生活提供很多便利,但技術與倫理也無時不刻地沖撞著火花。這也是為什么互聯網企業在將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到商業化領域中的每一步動作都顯得小心翼翼。某IT公司人工智能商業事業部總經理曹文韜說:“其實我們在商業化這件事上一直在保持克制。我們相信,對目前所有人工智能所處的現狀來說,最大的商業價值在于人類對人工智能所賦予的信任!
信任這兩個字說起來容易,但建立起來無比艱難,朱巍表示,人工智能邊界寬泛,且主體繁多,因此要構筑這樣一座信任的橋梁,僅靠企業方面進行探索和自我約束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從法律層面進行有效的規制,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倫理規范。在目前的“弱人工智能”時代,法律層面的規制其實已經有所體現了,比如電子商務法的三審稿就對大數據營銷進行了規范,不允許它有價格歧視。另外,在互聯網直播領域,某些平臺每天上傳的短視頻可能有上千萬條,這么多短視頻靠人去審核是無法完成的,這個時候就需要通過人工智能去審核這些視頻是否違規,判斷的標準一方面是法律,另外一方面就是要喂養大量的數據。這些問題從表面上看是技術問題,其實既是倫理問題,也是法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