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2月2日消息(記者王澤華)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道,2月2日是世界濕地日。大批候鳥從北方南遷越冬,在各地濕地類型的自然保護區內棲息。國家林草局介紹,我國持續推進濕地保護修復,組織實施濕地保護修復項目3700多個,新增和修復濕地100多萬公頃,全國濕地面積穩定在5635萬公頃以上。
廣東內伶仃福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的福田紅樹林濕地,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保護區管理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楊瓊表示,過年期間,這里成了市民游客觀察自然、體驗自然的最佳窗口。
楊瓊:這個時候這些候鳥都有一些新的變化,大家仔細看會發現,它比剛來的時候更漂亮了,很多候鳥都換上了繁殖羽,宣告它們即將進入繁殖季了。
紅樹林濕地是我國南方沿海地區常見的一種濕地類型,目前我國紅樹林面積已達3.03萬公頃,是世界上少數幾個紅樹林面積凈增加的國家之一。為進一步提升全球紅樹林保護能力和水平,2024年11月6日,國際紅樹林中心在深圳揭牌。該中心深圳專班工作人員翁洪明介紹,目前,國際紅樹林中心臨時秘書處已經在深圳正常運行。
翁洪明:下一步,我們要籌備好2025年在深圳召開國際紅樹林中心首屆理事會,加快推進國際紅樹林中心秘書處永久辦公場地開工建設。
和深圳福田紅樹林濕地一樣,福建閩江河口濕地同樣在《國際重要濕地名錄》上榜上有名。福建閩江河口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宣教社區科科長鄭茂凱介紹,春節期間,這里化身候鳥天堂,吸引了眾多候鳥前來棲息越冬,展現出一幅生機勃勃的生態畫卷。
鄭茂凱:其中包括黑臉琵鷺、白鶴、勺嘴鷸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以及數量眾多的常見候鳥。看到這么多候鳥在這里歡聚,我們感到非常欣慰,也是我們生態保護工作成效的最好見證。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濕地管理司綜合管理處處長俞楠表示,我國濕地保護法律法規體系不斷完善,濕地保護法、各省(區、市)濕地保護條例出臺實施,為濕地保護提供了堅強法治保障。
俞楠:組織實施《全國濕地保護規劃(2022—2030年)》,初步構建濕地分級管理體系。
此外,今年還是國家濕地公園創建20周年。俞楠介紹,20年來,我國共設立903處國家濕地公園,有效保護了240萬公頃濕地,帶動區域經濟增長500多億元。同時,約90%的國家濕地公園向公眾免費開放,濕地公園已成為人民群眾共享的重要綠色空間。
俞楠:下一步,國家林草局將全面落實濕地保護法,探索“濕地+文化+旅游”發展模式,統籌推進國家濕地公園保護和合理利用。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