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4月8日消息(記者張棉棉)在今天(8日)舉行的第四屆中國電子信息博覽會上,工信部相關負責人表示,短期來看,包括考試、自動駕駛等有明確規則的地方,機器具備取代人類的能力,但在高科技智能領域還有較大差距;為推動科技領域與制造業的融合,未來將通過政策扶持,重點形成15家左右的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
谷歌AlphaGo和韓國李世石的人機對決引發人們對人工智能發展的關注,對此,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院長趙波表示,短期來看,不僅低薪工作甚至高薪工作中,相當一部分日常活動會被自動化,但如果要想人工智能具有推理和情感等能力,估計至少還有50年左右的探索時間。
趙波認為,包括現在在考試、自動駕駛等很多方面,只要有明確規則的地方,機器就可以取代人類。但另一方面,真正要想使機器實現推理,感情和意識,具體實用化還有較長的距離,還有較長的路要走,但最終還是可以實現的。
最新數據顯示,從2009年到2014年,有關大數據分析的風險投資增長1700%,對大數據公司投資的資金倍數超過了新的技術公司。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說,2016年,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結合將開啟新時代。他表示,谷歌已經實現可以將視頻變成文字、也可以進行翻譯、對暴恐視頻進行搜索和管理,這些就是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的應用。
人工智能應用前景廣闊。工信部副部長懷進鵬透露,未來將通過政策扶持,到2020年前,重點形成15家左右的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
懷進鵬表示,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特別通過制度成本優化的設計,來提高它的發展空間,我們也會在2020年前重點形成15家左右的國家制造業中心,與地方構建地方制造業中心和國家中心有效的結構來推動中國制造業和互聯網技術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