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話題選自《荀子》第二篇《修身》篇。

圣人的本性是善還是惡?

圣人承載著儒家思想道德修養和智慧的終極追求。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孟子等,皆被尊奉為圣人。他們是人類文明的道德標桿,象征著至善至美的境界。然而,在荀子的眼中,圣人真的天生就完美無缺,與常人截然不同嗎?他們的本性究竟是善的,還是像荀子所言,依舊是惡的?

圣人與常人:本性有別嗎?

在許多人看來,圣人是不同于常人的存在,他們的智慧、道德修養與生俱來,仿佛天生具有崇高品格。然而,荀子在《性惡》篇中明確指出“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在他看來,無論是圣人堯舜,還是暴君桀紂,抑或普通百姓,他們的本性并無本質區別,都是惡的。荀子強調,人與人之間唯一的不同,不在于生來就有高低貴賤之分,而在于后天的學習和修養。

他進一步解釋說,所有人的自然本性,都會受到生存本能的驅使,追求個人利益、享樂和滿足感官需求。如果放任這些欲望不加約束,社會就會陷入混亂。因此,在荀子的邏輯中,人之本性若無后天規范與教育,就會走向貪婪、爭斗和混亂。這一觀點與孟子的“性善論”形成鮮明對比。

圣人如何超越本性?

既然圣人和普通人一樣,生來并無本質差別,甚至他們的本性也是惡的,那么圣人為何能夠超越普通人,達到令人敬仰的境界?荀子在《性惡》篇中給出明確的答案:“涂(通“途”,編者注)之百姓,積善而全盡,謂之圣人。”意思是說,街頭巷尾的普通百姓,只要能不斷積累善行,長期堅持,也可以成為圣人,“故圣人也者,人之所積也。”

荀子強調,圣人的偉大,并非因為他們天生就是道德完人,而是因為他們通過嚴格的自我修養,克制本性中惡的傾向,最終達到了至善的境界。他進一步提出:“可以為禹者,而不為禹者,非天也,人也。”意思是,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像大禹那樣的圣人,關鍵在于個人是否愿意努力。

這一觀點打破了人們對圣人的神秘感,指出圣人的成長道路并非不可企及。他們的道德與智慧,都是后天不斷學習、修為的結果,而并非天賦的。

如何向圣人學習?

既然圣人并非天生卓越,而是后天努力的結果,那么普通人是否可以學習?對此,荀子給出了具體的方法。

虛心求學,積累善行。荀子認為,學習是改變人性的重要途徑。只有不斷接受道德教育,理解禮法的內涵,才能克服本性中惡的傾向。

專注修身,持之以恒。只有專注于道義之上,并長期保持精進的態度,才能逐步領悟深層的智慧,從而提升自身品格。

實踐禮義,以身作則。僅僅學習書本知識是不夠的,還必須在實際生活中踐行禮義,要學思行結合。通過一言一行的積累,讓道德成為自身的習慣,最終內化成個人的品格。

荀子強調,修身養性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日積月累、積少成多、聚沙成塔、積跬步至千里、積細流成江河的過程。任何偉大的成就,都是一點一滴的努力堆積而成。

荀子與孟子的分歧:性善與性惡之爭

荀子認為“人性本惡”,而孟子則提出“人性本善”。

孟子認為,人天生具有善端,如惻隱之心、羞惡之心等。這些都是善良的萌芽,若加以培養,就能成就完美人格。孟子認為善需要被引導。

荀子認為,人的本性若無禮法約束,便會沉溺于欲望,導致混亂。荀子認為惡需要被矯正,教育與修養才是人向善的關鍵。盡管二者出發點不同,觀點對立,但他們都強調了后天道德教化的重要性。從這一點來講,他們則是殊途同歸。

荀子思想對當今社會的啟示

荀子的圣人觀給現代社會提供了重要的思考。

第一,突破了“天賦論”,相信后天努力的重要。荀子強調,人的成功不依賴天賦,而是通過持續的努力和修養所得。這對現代社會而言,具有極大的啟發意義。

第二,道德教育的重要性。現代社會崇尚個人自由,但若缺乏道德與法律的約束,可能導致嚴重的社會問題。因此,荀子的“以禮化人”思想,依然適用于當今社會。

第三,圣人并非遙不可及。荀子告訴我們,圣人并不是某種神圣不可企及的存在,而是任何愿意努力修養自己的人,都可以達到的境界,“涂(通“途”編者注)之人皆可為禹”,這種思想,為普通百姓成賢成圣指明了方向。

結語: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圣人

荀子打破了傳統觀念中對圣人的神化,他告訴世人,圣人并非生而圣,而是學而圣。他的思想充滿現實意義,讓人們明白,成功并非天生,而是通過后天的努力和修養得來的。圣人的道路,就在每個人的腳下,只要肯努力,每個人都可以走向更高的道德境界。

本文作者王杰系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實學研究會會長

編輯:龐婷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