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3月31日消息(記者 朱冠安)今年的中關村論壇年會比去年提前了一個月,恰逢京城春日。繁花藍天,相映成趣。漫步在“科技之春”,論壇5日,我的心無時不在為未來打著節拍。

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現場(央廣網記者 朱冠安 攝)

短短5天時間,活動、論壇目不暇接,機器人泡茶、引路、踢球,忙碌不停。穿梭在中關村論壇永久會址,駐足觀看機器人與人類共同行走的畫面,那一刻,恍然間有一種生活在“未來世界”里的感覺。而當我“趕場”從新聞中心前往創新中心時,路上的桃花開得正盛,一片春光明媚。當朝氣蓬勃的科技遇到生機盎然的春日,創新活力與信心在這里匯聚,感染著那些為之奮斗的人們。

桃花正盛(央廣網記者 朱冠安 攝)

“我們期待未來,不只是期待未來的科技和生活,還期待未來更加美好的自己。”論壇首日,一位來自北京理工大學人工智能專業的志愿者在接受采訪時說的這句話,令我印象深刻。中關村論壇像開啟了一扇“傳送門”,使我們得以窺見一部分未來的圖景,越來越多的“科幻”“黑科技”正在撕掉其“未來標簽”,走向你我的生活。

“我與未來,科技與人。”今年,由DeepSeek帶來的討論不絕于耳,大語言模型也真切地走進千家萬戶,逐漸成為不少人工作、學習的工具之一。在今年的中關村論壇年會上,AI技術與社會發展的深度融合更加凸顯。AI突破傳統互聯網邊界,切入到看得見、摸得著的生活場景,在賦能千行百業的同時,也在不斷拓展人類想象力邊界。

人機共演一首曲(央廣網記者 朱冠安 攝)

中關村論壇重大成果、《國家創新指數報告》、2024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具身智能十大重點研究方向和標準化白皮書……3月31日下午,論壇閉幕,一系列代表全球前沿水平的科技成果重磅發布,展現了中國科技創新的硬實力,為本屆年會畫上句號。今年是我第二次參加中關村論壇年會報道,我重點關注了6G、腦機接口、通用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領域,在一次又一次的采訪中,我的認知也被一次又一次地刷新、重塑。

記者與機器人握手(央廣網記者 朱冠安 攝)

“我們所展望的未來,一定是美好的,甚至是有些科幻的,而我們接近未來的過程,也是充滿挑戰的。”狂歡之后,回歸冷靜,我又忍不住思考,離開中關村論壇這個“穿越之門”,我們的生活距離其描繪的未來還有一定的距離。“這不是技術狂飆的賽道,而是需要嚴守醫學規律的馬拉松。”在談到腦機接口的應用路徑時,中國科學院院士趙繼宗的這句話使我記憶猶新。誠如趙繼宗所言,雖然腦機接口的人體植入手術取得成功,但這并不代表著大家馬上就能用上,概念驗證距離真正的大規模應用和普惠大眾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還有很多技術難題需要突破。

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現場(央廣網記者 朱冠安 攝)

離開中關村論壇永久會址時,抬起頭意外發現天空一片火燒云,晚霞成為一團熱烈的火。恍惚間,我仿佛看見那些在論壇上閃現的科技星火,正化作城市的這片火燒云,染紅了一片天際。這個春天,我們不僅見證了未來的模樣,更聽見了它鏗鏘有力的心跳。

3月31日晚火燒云(央廣網記者 朱冠安 攝)

編輯:阮修星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