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游客在安徽楚文化博物館(壽縣博物館)里欣賞文物,了解楚文化。記者范柏文攝
純度達96%的楚金幣、越王勾踐之子佩劍、佛舍利牡丹紋金棺、淝水之戰古戰場沙盤……4月14日上午,記者隨游客穿行在安徽楚文化博物館(壽縣博物館),感受先秦楚文化的氣度,體驗古壽州建筑的巍峨壯觀,打撈從春秋戰國至漢唐明清的文明疊影。
楚韻流芳,一眼千年。楚博位于壽縣新城區壽春城國家考古遺址范圍內,占地200畝,建筑面積15510平方米,2022年6月11日正式對外開放,其建筑設計充分挖掘古城元素,彰顯楚人“四方筑城”“荊楚高臺”建筑理念,通過“甕城”“方城”“斗城”建筑布局,融合現代院落和極簡主義設計手法,既有巍巍古風,又具現代氣息。
“館內展陳內容包括安徽楚文化、壽縣文明史兩個基本陳列和壽春壽文化專題陳列。”相關負責人介紹,館藏珍貴文物1萬余件套,涉楚文物700余件套,其中國家一級文物230件套、三級以上珍貴文物2257件套,是國家一級博物館。“2024年入館觀眾總量約為90萬人次,2024年和2023年基本持平。”
壽縣,古稱壽春、壽陽、壽州,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被稱為“中州咽喉,江南屏障”。作為楚國最后的都城、淝水之戰古戰場,壽縣也是豆腐發祥地和楚文化積淀地,素有“地下博物館”之稱。除了極為豐厚的文物珍藏,該縣還擁有全國重點文保單位6處,其中安豐塘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古城墻被列入中國明清城墻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壽春城遺址公園被列入第三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
館藏風云,“楚楚”動人。穿過琳瑯滿目的青銅器叢林,走過跨越千年的車馬坑發掘場景,赫然映入眼簾的是一座由158枚楚金幣構成的“金山”,令人目眩。“這些金光閃閃的楚金幣,是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之一,它們的刀刻痕跡依然清晰可見,見證了楚金幣在交易中的獨特地位。”講解員告訴記者。
地下遺存攝人心魄,地上城墻令人驚艷。在壽縣古城墻中保存最為完好、人文歷史內涵最為豐富的東門賓陽門,用八公山原石壘砌的基部,明清時期維修使用的磚塊,明代所建的月壩等古城防水設施,依然鮮活地展現了歷史的風貌。特別是連通城內外的青石板路,依然人來車往,青石早已油亮可鑒,車轍深達寸許,可窺時光的厚重和深遠。
“古城墻始建于宋,多次修葺,已歷經900多年。”壽縣文旅部門相關負責人介紹,城墻自明清以來,按照防御戰爭和防洪的需要,不斷進行整修,至今仍保持著明清兩朝風格,不僅是國內保存最為完好的宋代古城墻,也是世界上保存最為完好的古城防體系。2001年6月,被國務院確定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中國明清城墻”項目。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