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6歲的望望身上,已經貼有好幾個標簽——“6歲娃喝兩瓶啤酒”“5歲娃會走鋼絲”,儼然小網紅。大多數人并不認同四川廣元市農村青年張禹培養兒子的方式,認為他是個“瘋子”“一根筋”。但他說,“我何嘗不想讓孩子學鋼琴、學舞蹈,可我沒那條件!
在注意力經濟時代,稚嫩的孩子一次又一次地成為被利用、被消費的對象。6歲的望望,做到了許多孩子沒有做到的事情;年齡與角色扮演的鮮明反差,吸引了不少看客的圍觀。走鋼絲、喝啤酒,在焦慮的成年人的鞭策下,望望身不由己地被裹挾在“出名要趁早”的道路上。一些習慣功利和算計的家長,早早地讓孩子成為娛樂時代的消費品。
美國經濟學家肯尼思·阿羅指出,判斷消費是否過度的兩大標準,即現值最大化標準和可持續性標準。在一個盛行“走捷徑”的時代里,網絡直播提供了一種利益變現的通道。千方百計地從“娃娃網紅”身上牟利,想方設法地通過炒作來提升他們的符號價值,盡管能夠在短期內實現利益最大化,卻背離了可持續性原則,在本質上也是對兒童的一種過度消費。當孩子漸漸長大,再依靠走鋼絲、喝啤酒來制造噱頭,顯然是十分困難的。
時代決定心態,心態映照時代。不愿意讓孩子成為普通人,不愿意讓孩子過上平凡的生活,一些習慣替孩子做主的家長們,以一種嚴苛甚至殘酷的方式對孩子們進行“揠苗助長”。這些“把孩子看作成人”的家長們,忽視了兒童在人生秩序中的獨特地位,不擇手段、不計后果地利益變現,早晚要為自己的輕率與糊涂付出代價。
在經濟市場化、人口流動化的當下,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生存狀態。為了實現階層跨越和向上的社會流動,一些成年人將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在與平庸生活的對抗中,這些成年人已經承認了自己就是普通人。然而,他們并不愿意過通過辛勤勞動而獲得的平凡生活,自己達不到的目標,就驅動、鞭策孩子來完成。
誰走紅都不意外的時代里,名利來得快去得也快。沉迷于“娃娃網紅”帶來的成功幻覺,終究會有“夢醒時分”。就像曾經火爆一時的“拉面小哥”一樣,當聚光燈遠離、看客轉身,曾經風光無限的網紅最終回歸平凡。成名來得太快、掙錢變得容易,讓一些人在欲望膨脹中迷失了自我。只有進行清醒的自我調適,“娃娃網紅”的幕后推手才能讓欲望號街車停在該停的地方。
農村沒有學鋼琴、學舞蹈的條件,并不能成為自說自話的借口。稚嫩的孩子走鋼絲、喝啤酒,已經違背了未成年人保護的相關法規。更為關鍵的是,過度消費兒童,不可避免會給孩子的精神家園建設留下“后遺癥”。(作者 楊朝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