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健康謠言”為何難禁?
春茶含過量農藥、摸購物小票會致癌、紅籽草莓含染色劑、面條殘留物是塑化劑、疫苗危害巨大……近段時間,數則“健康謠言”引爆微信朋友圈。就在今年2月,一則“塑料紫菜”謠言一度導致市場紫菜價格狂跌,影響了成千上萬農戶的生計。
健康類謠言如何產生、發酵?為何有如此大影響力?如何建立通暢的辟謠機制?
謠言不斷滋生
當你在微信朋友圈上看到被人熱傳的“春茶含過量農藥,茶農自己都不喝”的消息時,還會選擇喝春茶嗎?
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很多人起初表示“不會相信”,但讀到“央視記者暗訪茶商”“中國茶葉98%有農藥殘留”等細節時,一些受訪者顯得半信半疑,表示“近段時間內不會再買春茶了”。
所謂“春茶含過量農藥”的消息是真的嗎?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副研究員、中國茶葉學會學術交流部主任劉栩表示,春茶根本不需要打農藥。春茶一般指由越冬后茶樹第一輪萌發的芽葉采制而成的茶葉!按藭r氣溫大多低于20℃,沒有蟲害,打了農藥反而增加成本!
至于農藥殘留,劉栩表示,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等條例對此已經做了嚴格規定,農業部每年會對茶葉生產企業、批發市場、零售渠道等多環節進行抽查。在規定和監管越來越嚴格的環境下,茶葉農藥殘留并不存在問題。
無獨有偶,今年2月,一段“塑料紫菜”的視頻在網絡熱傳。各地食藥監部門將視頻中提到的紫菜品牌送往專業鑒定機構檢測后發現,送檢樣品并不是塑料制品。然而,這則謠言給種植紫菜的農戶和企業帶來了巨大損失。
記者搜索相關公開報道發現,近些年來,關于食品安全和健康類謠言從未間斷。微信安全中心去年年底發布的2016年朋友圈十大謠言中,就有兩條涉及食品安全和健康。
問題是多方面的
食品安全謠言為何屢禁不止?有專家認為,信息爆炸造成的認知鴻溝是重要原因。在信息時代,與制造謠言相比,分辨謠言往往需要公眾具備很多科學常識和社會知識。這些謠言利用公眾對自身健康安全特別關注的心理,促使一些人抱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心態來傳播這類信息。
同時,一些人故意抹黑、造謠生事。近年來,隨著互聯網、新媒體快速發展,使得造謠生事的門檻相對變低,辟謠破謠的成本則隨之抬升。一些人為了經濟利益通過造謠打擊競爭對手,一些自媒體為了點擊量、閱讀數甘愿鋌而走險,顛倒黑白,撩動公眾脆弱的食品安全神經。
當然,食品安全謠言之所以長期存在,和公眾對我國食品安全狀況存在焦慮,對食品監管體系信心不足也有關系。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鄭風田說,謠言不可怕,可怕的是為什么有那么多人相信、傳播謠言。
暢通辟謠機制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毕嚓P監管部門必須把加強食品安全監管提升到維護政府公信力的角度來對待,嚴把食品安全關,同時大力打擊制謠、傳謠等違法行為。
從政府角度來看,食品安全全鏈條監管涉及多方面工作。各地食藥監等相關部門應做到“守土有責”,不斷加碼食品安全領域的執法力度,讓食品質量長期穩定在健康水平。食藥監、公安、網監等部門應通力協作,對造謠生事者堅決追責、斬斷其背后的利益鏈。
對于食品安全謠言重災區——微博、微信、自媒體等社交媒體,相關部門不僅應加大對謠言發布者的懲治力度,也要追究社交媒體平臺作為第一責任人的法律責任。
同時,還應打通執法和科普的“任督二脈”。南開大學法學院教授宋華琳認為,治理食品安全謠言不僅需要法律,還要建立監管部門、科研機構、公眾傳媒、科學家和產業界的協作機制。(彭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