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九屆中國藥膳大賽、2016年中國藥膳學術研討會、藥膳食材器材展銷等活動陸續在北京舉行,掀起了一場“藥膳熱”。雖然很多人對于藥膳養生都非常熱衷,但究竟如何科學吃、理性補,不少人都是“一頭霧水”,甚至步入誤區。為此,中國藥膳研究會在北京組織開展了藥膳專家與市民面對面咨詢活動,10位知名藥膳專家為市民答疑解惑,堪稱一次接地氣的藥膳科普宣傳。那么,來咨詢的市民最關心哪些問題呢?
食療食補吃什么
對于這個問題,來自中醫界名校、名院的3位張姓專家,給出的建議不謀而合:食療食補,首選藥膳。
73歲的中醫內科教授張文高,有著從醫54年的經歷和20多項中西醫結合科研成果,他向咨詢者詳解那句最樸實的飲食養生名言“適口者珍”——不必刻意去吃精米細面,不必追捧保健食品,因人、因時、因地食用藥膳,食借藥力,藥助食威,就能強身健體,延年益壽;2015年被評為第八屆健康中國十大健康風尚人物的張晉,是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治未病中心主任,她從藥膳“治未病”說起,建議通過藥膳預防和治療疾病,促進機體康復,延緩衰老;張聰是任教于北京中醫藥大學養生康復系的醫學博士,她用藥膳界前輩翁維健的名言回答咨詢者:“飯菜就是特效藥”。翁維健是30年前國內第一個中醫養生康復專業的創建者,他2015年出版的新書就是《飯菜就是特效藥》。
亦食亦藥知多少
藥膳里的“藥”是很有講究的。藥膳畢竟是一種膳食,藥膳消費是在用膳而不是服藥。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員王志國,曾參與科技部“十一五”重大新藥創制專項研究,對中醫藥養生康復深度鉆研,他肯定地告訴咨詢者:“藥膳必須在中醫理論指導下進行選材、配伍、制作,并不是藥品與食品的簡單相加!
以研究亞健康調養與康復見長的世界中醫藥聯合會計算醫學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兼副秘書長高鑄燁,這樣說起藥膳的選材:“制作藥膳的藥材和食材都來源于自然界的植物、動物和礦物。其中的很多物品既有治病作用,又能當作飲食之用,也就是亦食亦藥的藥食同源之品。2002年原衛生部公布的《既是食品又是藥品的物品名單》中有大棗、山藥、山楂、花椒、羅漢果等87種物品;2014年國家衛生計生委公布的《按照傳統既是食品又是中藥材物質目錄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中,藥食同源物品達到101種。”北京鼓樓中醫院副院長周英武解釋了這些藥食同源物品的入選原則:“具有傳統食用習慣,正常食用未發現對人體健康造成任何急性、亞急性、慢性或其他潛在性危害,符合應當有的營養要求!
多次向駐華大使等外國友人宣講中國藥膳的中國民間中醫藥研究開發協會中醫養生康復醫療專業委員會副會長朱艷,在回答“有藥味的膳食難以下咽”的問題時,說:“制作藥膳需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做到‘藥膳沒有藥味’、‘藥味不露頭’,符合普通膳食‘色香味形’的基本要求!
藥膳應放多少藥
前來咨詢者,中老年人居多。其中有6位大爺大媽是同住一個小區的“老友”,他們結伴而來,就是想討個說法,當面問問專家:藥膳應放多少藥?
聞聽此問,中華中醫藥學會外科分會秘書長、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文化科普巡講專家曹建春反過來問道:“幾位老人家是有備而來呀,藥膳里的‘藥’是多了還是少了?”幾位老者講述了他們品嘗藥膳的經歷:一個藥膳火鍋,你放10味中藥,他就放20味中藥,還有聲稱放30味中藥的……老人們問:“中藥放得越多越好嗎?”
曹建春認真傾聽,看得出來老人們是為“藥膳配制無方,顧客亂食堪憂”。他說:“我知道你們已經有了答案,藥膳里的藥當然不是多多益善。中藥的配伍禁忌,就是指復方中某些中藥不宜互相搭配運用。比如中醫所說的‘十八反’、‘十九畏’。制作藥膳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配伍合理,也必須遵循中醫藥理論所講的‘配伍禁忌’!
就類似問題,醫學博士、食藥科普專欄作家孫其偉以國醫大師金世元為例說起:“金老今年90歲,精神矍鑠,耳聰目明,口齒清晰,聲音洪亮。老人家和中藥打了76年交道,卻積極倡導‘食補勝藥補’、‘食之不愈,然后命藥’。金老的‘無藥養生’告訴我們,因為吃頓飯而出現‘用藥無效’或者‘治病反傷身’的情況,那就實在得不償失了!